三月海岸 |南大江湿地的“生态保护”

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。
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
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7190)(京ICP040090)
沧州央视新闻11月19日讯(记者李瑶见习记者张润)风吹过渤海湾沧州南大港湿地7500公顷的芦苇沼泽,一群水鸟在水波纹下掠过。在这片被誉为“天然氧吧”的生态宝地里,湿地守护者每天都守护着这片生态系统的净土。南大港湿地鸟瞰图(总台见习记者张润拍摄)。护林员黄庆刚在湿地工作了30多年。 “对我来说,湿地就像我自己的孩子。”作为巡逻队的第一名队员,你的日常工作是充实而细致的,巡查、监测候鸟迁徙、排查生态隐患、清理湿地垃圾、时刻关注防火工作。和盗窃。在黄清口岸骑上三轮车后,记者沿着巡逻路缓缓前行,欣赏着两侧比汽车还高的芦苇丛和偶尔飞过的水鸟的美妙景色。经过几十年的耐心,黄庆刚见证了湿地美丽的变化,也经历了保护方式的创新。 “以前在迁徙季节只能看到几个月的鹳鸟,现在除了七八月份以外,任何时候都可以看到鹳鸟。”他高兴地说,不仅鸟类的数量和种类增加了,很多珍稀鸟类选择在这里定居繁殖的时间也大大延长了。护林员正在观察记录(央视见习记者张军摄)。人类巡逻的脚步并未停止,随着科技的融入,生态保护变得更加有力。为了更好的保护这个电子生态礼物,南大干湿地鸟类保护区推出了具有“AI声纹+AI图像识别”功能的综合科研监测平台系统,实现鸟类智能监测。当你进入湿地监控室时,你会在屏幕上看到鸟类活动的实时图像。只需点击屏幕,护林员就可以清楚地了解鸟类的种类、数量、进食和繁殖状况。 “这套系统可以通过‘干扰’的方式进行鸟类监测,通过隐藏在各处的图像监测装置和声纹,系统对图像和声音进行采集处理,识别特定鸟类,并进行敏感统计。”南大港工业园区文化和旅游局宣传处处长张景星告诉记者,与过去单纯依靠肉眼观察相比,人工智能设备的效率和准确性有了很大的提高。央视见习记者张军)隐藏在芦苇、树梢中的“AI眼睛和耳朵”与护林员的脚步相辅相成,让南大干湿地的生态保护更加精准高效。作为河北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,南大港湿地记录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7种、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2种。今年10月,4000余只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木鸳鸯来到湿地。这是湿地历史上最大的木鸭种群数量。一群鸟儿在湿地表面嬉戏(央视见习记者张军供图)从三轮车碾压的道路巡逻,到AI镜头捕捉到的精彩瞬间。从传统的人工观测到智能监测系统,南大干湿地探索的生态保护模式不仅保护了渤海的生物多样性海湾,也为滨海旅游、生态研究等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,使其不断释放海洋生态红利。
(编辑:苗苏)

推荐文章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